你幸福嗎?臺灣家庭滿意度研究:婚姻效能最關鍵

怎樣才能讓家庭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安娜.卡列尼娜》的一開頭,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寫下這句韻味深長的斷言,彷彿道盡家的一切悲歡離合。但回到每天與家人的日常相處,我們或許更想具體地知道:家的幸福如何相似?如何才可能幸褔?

「家庭效能信念」刻劃家的模樣:你能否勝任家庭角色?

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朱瑞玲與博士後研究員劉蓉果,以「家庭效能信念」作為核心概念,透過心理學的經驗研究,試圖理解家人間各種互動關係對個人、家庭幸福感的影響。

簡言之,為我們刻劃出家的模樣。

研究採用「社會認知理論」,從美國總統科學獎得主、人格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的核心觀點出發,強調人不是被動受到家庭與外在環境影響,而是雙向、多向地產生互動關係。家庭也是在不同家人間交互關係中,影響我們、也被我們影響。

由此,劉蓉果以效能信念作解釋。效能信念是個體行動的基礎,在特定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成功完成任務的判斷與信心。換句話說,

「家庭效能信念」就是我們對自己能否勝任家庭角色的信心判斷。

研究區分三種家庭效能感,討論家人間互動關係的品質:侍奉父母的待親效能,對待子女的教養效能,與夫妻相處的婚姻效能。這也是典型「三明治族」家庭日常的三大關係──孝親、育兒、婚姻。

孝親、教養、婚姻互動是三明治族的日常,影響著家庭的幸福滿意度。圖│研之有物
孝親、教養、婚姻互動是三明治族的日常,影響著家庭的幸福滿意度。
圖│研之有物

不過,效能信念跟日常的自信心、自我評價有何不同?效能感高和自信爆棚,有差別嗎?

朱瑞玲認為,自信是較抽象的概念,常常是外加的,當別人誇獎你,你才知道自己有這種能力。然而,效能信念有明確的任務範疇,是個人對特定任務、情境的自我判斷,最重要的是必須親身經歷,從實際經驗中得到回饋而產生自我效能感。

「自信容易誇大,效能信念則常常要遭遇挑戰。」朱瑞玲生動描述:「每天都在裡頭掙扎懷疑:我到底會不會教孩子?爸媽是不是開心?這就是效能感之所以具體之處。」

女性對教養最自信 男性對婚姻有把握

研究採用中研院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PSFD)的數據資料,透過面訪,蒐集同一家庭、跨年度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三種家庭效能感彼此都是中度以上的正相關,劉蓉果指出,家人關係本來就是一體,互動關係會彼此影響。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PSFD)是臺灣本土最大的家庭追蹤調查數據,以固定的華人家庭為樣本,長期追蹤訪問。2007、2018 年兩次調查中,加入「家庭效能信念」訪題,作為這項研究的主要數據基礎。圖│劉蓉果、朱瑞玲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PSFD)是臺灣本土最大的家庭追蹤調查數據,以固定的華人家庭為樣本,長期追蹤訪問。2007、2018 年兩次調查中,加入「家庭效能信念」訪題,作為這項研究的主要數據基礎。
圖│劉蓉果、朱瑞玲

但有趣的是,男女的「自我評估」很不相同。

三種關係中,女性對教養子女最有把握;與父母的相處則始終都是男人的罩門。

如果比較三種效能感的性別差異,女性較擅長與子女、父母相處。但婚姻效能則男性高於女性,先生相對更有把握。劉蓉果補充,回溯過去和婚姻有關的研究,結果也和兩人研究相符──男性的婚姻滿意度多半高於女性。

是男人的婚姻自我感覺良好?或者因為不能說破的爺們自尊,男人對婚姻的標準答案只能是「盡在我掌握」?

朱瑞玲提出自己的解讀:要讓丈夫回答關於孩子教得好不好、能不能跟父母溝通,他或許有點心虛。因此和其他兩項家庭互動比起來,先生自認為有把握跟太太打交道。

這項調查結果反映出部分家庭現實:女人花更多心力與孩子、長輩周旋互動,經驗豐富、心得飽滿,男性有可能因為較缺少這些「實操」,守備範圍便只能是夫妻相處。

三種家庭效能信念中,只有婚姻效能男性明顯高於女性,或許可透露出婚姻關係裡男性比女性更樂觀。圖│研之有物
三種家庭效能信念中,只有婚姻效能男性明顯高於女性,或許可透露出婚姻關係裡男性比女性更樂觀。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劉蓉果、朱瑞玲)

影響家庭滿意感的關鍵:婚姻效能

家庭效能信念有何重要?研究顯示,三種效能信念都能預測兩年後的家庭情感,意即待親、教養、婚姻的互動關係,會影響家庭生活的滿意度。

其中,婚姻效能最具直接影響力。

傳統華人家庭看待父子關係超過夫妻關係,但從這項研究看來,婚姻互動可能是左右當代家庭幸福的關鍵原因。

你幸福嗎?幾年後,你對家庭生活還會滿意嗎?先問問你的婚姻!

劉蓉果分析,華人文化特別強調親子關係,過去的家庭研究也多半著墨在上下的互動。但如果回到個體主動性與能動性,婚姻是更對等的關係。在這項關係中,個人對自己能掌握、控制的程度更有把握和自信,因此也較容易從婚姻關係影響家庭的維繫。

2007 年首次調查家庭效能信念,11 年後,在 2018 年又再進行一次調查。因此她們也做了跟進研究。在控制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結構因素的影響之外, 2007 年的效能信念全都可以預測 2018 年的效能,也能預測 2018 年的家庭生活滿意度。

三項效能之中,婚姻效能對於家庭生活滿意度最具影響力,顯示婚姻關係對家庭的重要性。

不論男性與女性,婚姻效能信念都和家庭生活滿意度顯著相關,顯示對婚姻的信心、互動品質可說是影響家庭幸福的關鍵原因。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劉蓉果、朱瑞玲)
不論男性與女性,婚姻效能信念都和家庭生活滿意度顯著相關,顯示對婚姻的信心、互動品質可說是影響家庭幸福的關鍵原因。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劉蓉果、朱瑞玲)

維繫婚姻家庭:女性情感優先 男性重視義務

家庭間的互動關係特別是婚姻效能感,影響了家庭幸褔。那麼,又是什麼因素影響這些效能感?

研究回溯支持家庭效能信念的價值來源,區分出四項倫理價值觀:義務性孝道、情感性孝道、婚姻價值與情感價值。朱瑞玲表示,這些都是華人文化裡重要的家庭價值,有上下,有平行;有情感,有制度性的,影響了我們如何看待家人間的互動關係。

研究發現,男性對義務性孝道的重視度高於女性,情感性孝道兩性差不多。男性比女性更傾向肯定婚姻價值,但對於情感價值兩性也約略相等。換句話說,

對父母、婚姻的互動關係,妻子大都出自情感價值,但丈夫則還會受到家庭義務、婚姻制度影響。

劉蓉果解釋,調查顯示,對於家庭情感價值,男性跟女性沒有太大差異,但男性背負更多責任跟義務,包括對婚姻制度的重視,「他必須得結婚。」

就婚姻效能感而言,兩性都明顯受到「與配偶感情」的影響,感情越好,對婚姻互動就有比較強的信心。但除此之外,男性婚姻效能還受婚姻價值的影響;而女性婚姻效能的支持來源則出於情感價值。

「又再度呼應差異,」朱瑞玲說:

維繫家庭婚姻的信念,男女並不一樣。

從這項調查,臺灣家庭價值的輪廓依稀可見性別差異:女性對婚姻的投入、互動、經營,主要因為重視情感性價值;相較之下,男性背負了更多「婚姻」的價值意義。

女性比起男性,更重視情感價值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劉蓉果、朱瑞玲)
女性比起男性,更重視情感價值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劉蓉果、朱瑞玲)

11 年之後,你還幸福嗎?臺灣人說 YES

這項研究的追蹤調查橫跨 11 年,因此數據也呈現出跨時的世代變化。想像一下,現在的你對婚姻、育兒或許自信滿滿,11 年後你會給自己打幾分?

實調結果很有趣。除了年齡最長(72 歲-83 歲/2018 年)的這一組,其他各年齡段的效能信念,不約而同都在 11 年後呈現下滑趨勢。

研究提出一個可能的解釋。11 年跨越了多重生命週期,每個人需要面對各種不同的家庭任務與挑戰,對個人來說這意味更多責任及壓力。

最年輕的一組,已從當年的 27-38 歲晉升為 38-49 歲,不論是家庭、職涯、人生責任與壓力,想必更沉重複雜。兩人推斷,新的任務、困難與挑戰,很可能讓自我效能信念產生下滑。相較之下,對最年長的這一群人來說,家庭主要責任已盡,在家中可能早已經無所掛慮,效能感就不再變化。

雖然普遍上對家庭的掌握度,多了不確定或忐忑,但大部分的人 11 年後都認為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了。

2018 年的調查顯示,臺灣女性對家庭滿意度多半沒有太大變動, 60-70 歲比先前更快樂。男性對家庭滿意度也沒有太大差異,而且除了 50 幾歲男性外,其他年齡的男性快樂感都上升。

如何讓家庭幸福?一個人也不能少!

家是影響一個人至深的地方。我們一般直覺想到的往往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家庭價值觀如何加諸在個人身上,這也是過去家庭社會化歷程的研究焦點。

但這項研究描繪出家庭是一種整體性關係,家人間的多重互動會彼此相互關聯,影響家庭的幸福滿意度。這也是目前心理學研究的轉向,逐漸採用多面向、互為因果的辯證性觀點,更加看重個體的能動性。

從一個人受到家庭哪些影響,轉向思考:個體擁有什麼能力回應這些影響?甚至他在其中產生了哪些作用?

「我們行為出自於個體天生的因素,還是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這是過去行為學派的疑問。但人格心理學家 Bandura 提出「社會認知理論」,他認為行為本身便可能影響外在環境,也可能反過來影響自身,人的行動本身即是關鍵因素,包括認知能力、預想未來,以及自我調節、反思的能力。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劉蓉果、朱瑞玲)
「我們行為出自於個體天生的因素,還是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這是過去行為學派的疑問。但人格心理學家 Bandura 提出「社會認知理論」,他認為行為本身便可能影響外在環境,也可能反過來影響自身,人的行動本身即是關鍵因素,包括認知能力、預想未來,以及自我調節、反思的能力。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劉蓉果、朱瑞玲)

家庭為何幸福?什麼影響了我們對家庭的滿意度?

綜觀這項研究,從「家庭效能」解釋家庭滿意度,顯示了每個人在家庭互動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我們每一個人不是完全空白,像是一個玩偶被擺弄。我們有感受,我們也會行動,一個家庭要走下去,我們會持續扮演不同的角色。」

幾乎半生心力都投注於家庭研究的朱瑞玲總結,自己非常關心家的意義。

「我希望人有家人,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她認為,自己會對家如此在意,正是因為「從人格心理學來看,一個人的效能感,可以決定整個生命歷程,家庭就是我認為人在心理上不能離開的地方。」

2019-09-23

採訪撰文|龔雋幃
美術設計|林洵安

延伸閱讀

訂閱電子報

立即訂閱研之有物電子報,一起探索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