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戰鬥天使艾莉塔有可能?這招將「電子元件」與「生物體」結合

有機生物電子研究

「左手掌握分子,右手掌握奈米,就可以做很多事!」在中研院化學所尤嘯華副研究員的實驗室中,藉由模仿生物體結構,設計並合成出許多仿生材料,將能因應不同領域的需求,開發出各種生物電子元件。
「生物電子」技術不只存在於《艾莉塔:戰鬥天使》、《攻殼機動隊》電影情節,現今許多醫療發展,也在研究如何將電子元件植入生物體內,藉此了解神經退化疾病,或是篩選、純化癌細胞等等。圖│iStock
「生物電子」技術不只存在於《艾莉塔:戰鬥天使》、《攻殼機動隊》電影情節,現今許多醫療發展,也在研究如何將電子元件植入生物體內,藉此了解神經退化疾病,或是篩選、純化癌細胞等等。
圖│iStock

「電子元件」結合「生物醫學」

生物體由有機分子組成,尤嘯華團隊開發的生物電子材料也由有機分子構成。目前團隊開發出各種有機導電高分子化合物,可運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做為人機裝置的介面材料,也就是「電子元件」與「生物體」接觸的那一層「薄膜」。不但有助電子元件完成任務,也提升電子元件與細胞接觸的相容性。

一般對「材料」的理解可能是: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一塊鋼鐵就是一塊鋼鐵。但尤嘯華團隊的「有機導電高分子材料」 (PEDOT) 分子結構,取師於自然界會隨指尖壓力開闔的含羞草,若遇到環境中的觸發機制,分子結構會隨之產生響應式的變化。

接下來,尤嘯華將介紹團隊研發的兩個有機生物電子材料:「仿生細胞薄膜」與「追蹤癌細胞轉移的奈米晶片」。圖│研之有物
接下來,尤嘯華將介紹團隊研發的兩個有機生物電子材料:「仿生細胞薄膜」與「追蹤癌細胞轉移的奈米晶片」。
圖│研之有物

仿生細胞薄膜:讓電子元件與細胞順利互動

雖然生物體的中樞神經、腦細胞對「電流」訊號有反應,但若直接將電子元件植入體內,例如心臟血管支架或是矽晶片,可能會被細胞排斥、產生異物反應。因此,需要一個模仿生物細胞結構的「薄膜介面」,鋪設在植入生物體內的電子元件上,讓電子元件得以穩定地和生物細胞互動。

「仿生細胞薄膜」的原理,就是藉由了解細胞膜如何辨識體外的組織,來模仿細胞膜的成分與結構。

若將目標細胞比喻為「鎖」,則仿生細胞薄膜的分子結構就像一把「鑰匙」,要能與鎖的洞口相容,並開啟生物反應機制。

(1) 細胞膜上的特定受器 (integrin) 會辨識「仿生細胞薄膜」上的特定胜肽 (peptide),宛如鎖孔與鑰匙結合。(2) 為了避免細胞非特異性的沾黏,「仿生細胞薄膜」還需加上模仿細胞膜的親水性結構。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尤嘯華提供)
(1) 細胞膜上的特定受器 (integrin) 會辨識「仿生細胞薄膜」上的特定胜肽 (peptide),宛如鎖孔與鑰匙結合。
(2) 為了避免細胞非特異性的沾黏,「仿生細胞薄膜」還需加上模仿細胞膜的親水性結構。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尤嘯華提供)

尤嘯華指出,將電子元件放入生物體內時,大多只在意電子元件本身的功能,卻鮮少留意生物體的細胞是否會接受這個電子元件、是否會產生危險的異物反應。「我們很常遇到的問題是,別人認為電子元件與生物體接觸的介面材料不重要,有些只專注於優秀的電子元件,但若沒有良好的接觸介面,遲早會有問題。」

雖然過去的研究中,有些認為直接以「高分子」作為介面材料即可,但尤嘯華認為「有機導電高分子材料」 (PEDOT) 打造的仿生細胞薄膜是更好的選擇,因為本身可以導電傳輸訊號、又帶有模擬生物分子機制的特性,可以作為電子元件和細胞的黏著劑,或成為傳遞生物訊號的通道,也有助延長電子元件的壽命。

結合電子元件和生物體的有機生物電子材料,除了有機會實現科幻電影的情節,目前更實際的應用是協助醫師追蹤癌細胞。

奈米偵測晶片:追蹤癌細胞數量與特性

由於某些癌症不容易切片檢驗,因此尤嘯華團隊研發「奈米偵測晶片」,用來抓取血液中的「循環癌細胞」。有些癌細胞會從原生腫瘤或轉移性腫瘤脫離出來,透過循環系統轉移,因此將奈米偵測晶片放入從病患抽血得到的血液中,可以偵測到這些循環癌細胞,並進行後續純化與分析,以利了解這些癌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基因資訊,例如下圖前列腺癌的示意:

「奈米偵測晶片」具有特別設計的有機奈米結構,可用來辨識血液中的癌細胞、計算數量變化、抓取純化癌細胞,提供數據給醫師參考。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尤嘯華提供)
「奈米偵測晶片」具有特別設計的有機奈米結構,可用來辨識血液中的癌細胞、計算數量變化、抓取純化癌細胞,提供數據給醫師參考。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尤嘯華提供)

這項技術藉由設計有機導電高分子的奈米結構,裝上硼酸分子的官能基團,會跟癌細胞抗體上醣尾端的寡醣產生鍵結,奈米偵測晶片就能把循環癌細胞抓取下來,並進一步純化癌細胞。

取得的癌細胞,可以進一步用於分析癌細胞的 RNA 變化,幫助醫生從血液中的資訊,判斷哪個病人是前列腺癌的高危險群。

這項從 2008 年開始與 UCLA 的曾憲榮教授合作進行的「奈米偵測晶片」研究,尚有一些挑戰待優化。首先,血液中的癌細胞數量非常稀少,如何透過晶片抓到並取出體外,這過程很困難;其次,要確保取出的癌細胞,在離開存活環境後的生物訊號不會變質。

儘管困難,尤嘯華說:「我希望跟合作夥伴可以有正向循環,而不是做好一個東西讓你直接用」,透過測試、回饋意見、再優化的過程,尤嘯華期待能與更多醫療和生物團隊合作討論,實現有機生物電子材料的更多可能。

問科幻電影有人體植入晶片的情節,這有可能嗎?

答科幻電影其實是很有啟發性的,對科學家來說,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只要是可以幫助人們的技術,我都願意嘗試發展。

例如,我們實驗室有個技術,有機會應用於研究神經退化疾病。透過設計生物電子元件的介面材料分子結構,可以培養取出體外的「神經細胞」,並在體外給予電流刺激、培養神經細胞。當神經細胞長好後,可以再透過生物電子元件,將它放回生物體內,確保神經細胞不會被破壞。

神經細胞培養示意:運用會沾黏和不沾黏的「有機導電高分子材料」 (PEDOT) ,讓會沾黏的材料與神經細胞產生鍵接,控制神經細胞在生物電子元件介面上產生格狀排列。圖│尤嘯華提供
神經細胞培養示意:運用會沾黏和不沾黏的「有機導電高分子材料」 (PEDOT) ,讓會沾黏的材料與神經細胞產生鍵接,控制神經細胞在生物電子元件介面上產生格狀排列。
圖│尤嘯華提供

問為何會想把「電子元件」跟「生物體」結合?

答台灣的強項是電子產業,但我想做些不一樣的事,我喜歡原創性、概念性的研究項目。

我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有機化學時,原本研究的是「化學偵測器」,後來對「生物偵測器」也產生興趣。這兩者的設計原理相近,但偵測的對象不同。化學偵測器用於偵測炸藥或是環境中的污染物,而生物偵測器用來偵測生物體內物質的改變,像是蛋白質、醣類或 DNA 的變化。這些生物電子的開發都相當有趣,有許多醫生或是電機專業的研究人員投入研發,卻缺乏更多「材料」的開發。

現在我們實驗室的成果是從 2004 年就開始研發的,當時單純只是想知道電子元件如何進入生物體內,是否能以「有機分子化合物」的材料來協助。例如,蛋白質的胺基酸都是一樣的醯胺鍵鏈結,但在分子結構中不同的地方裝上不同的官能基,會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用途。我們的研究目標不只著重於應用層面,也希望能開發出更多有機智慧材料。

問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答最大的挑戰是與不同領域的人溝通,還有找到願意理解不同領域語言的夥伴。

有機生物電子材料的研究過程,需要各種合作夥伴。在前端可能要有生物學家,而且是研究分子基理的專家,而應用端則需要醫生,這樣才能知道醫界的需求是什麼。剛開始還沒有研究成果時,很難說服其他領域的人合作,所以我試著到不同領域的研討會演講,主動尋找更多合作機會。

問研發這些有機生物電子材料,都能派上用場嗎?

答(思考了幾秒後說)我們實驗室已經研發出很多介面材料,但是到底有什麼可以真正拿來應用?從科學、到科技、到應用、再到產品,這個過程非常困難,而走上市場的這條路更是艱辛。

以我博士班的指導教授 Timothy M. Swager 為例,他應用先進的科學原理,花了十幾年研發,開發出偵測 TNT (三硝基甲苯) 氣體的機器,現在已經應用於阿富汗及伊拉克戰區,用來偵測炸藥及詭雷 。這是我研究生涯中,最受到啟發的事。這也不能只靠一己之力,未來我希望可以跟更多團隊合作,開發出可以改變人類生活的應用。

就算開發了 100 個材料都沒用,但第 101 個可以進入市場、幫助到別人,那就很好了。

2017-10-25

採訪撰文|王怡蓁
美術設計|張語辰

訂閱電子報

立即訂閱研之有物電子報,一起探索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