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者為何想「落跑」?防疫點日記找答案
防疫知識不夠?朋友太多太好揪?關不住的隔離者是因為……
防疫知識不夠?朋友太多太好揪?關不住的隔離者是因為……
壽命高齡化,人人都將老起來"等",老齡照護拉警報~
台灣是過勞之島嗎?本文從其中一個視角解釋,但仍需要我們持續追蹤探問….
這三場翻轉歷史的抗爭如何出現?如何分歧?看社會學家的街頭運動分析
職場色狼的「權力金鐘罩」…
中研院周玉慧團隊發現:夫妻間幽默的後果,竟然有好也有壞!
其實這反映出 1950 年代至今,臺灣勞工的遷徙趨勢,與經濟、社會的改變。林季平利用各類人口個體資料分析勞工遷徙 (labor migration) 的路徑,帶我們飛到 1950~2000 年代的臺灣上空,鳥瞰勞工們在地表遷徙的求職歷險記,希望藉此找出就業對策。
你會否好奇,不同的年齡層、性別有沒有不一樣的生活範圍、移動特徵?對於某一個商圈、公共設施的選址,是不是建立在一個適宜行人路過的良好地點?
對個人而言,自然災害並非隨機與中立。某些職業、階級、族裔的人們特別容易遭受災害,災後生活狀態也更容易惡化。
學習表現差異不是只落在學校之間、都市鄉村之間,而是落在學校裡面,甚至小到班級以內。「每所學校」都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學習低落的學生是散佈在各個學校之內,而不是集中在偏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