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中研院研之有物logo_new
中央研究院
  • 首頁
  • 最新文章
  • 主題分類
    • 人文與社會科學
    • 數理科學
    • 生命科學
  • 專欄總覽
    • 創新研究
    • 社會熱議
    • 人物觀點
  • 轉載授權
  • 關於我們
選單
  • 首頁
  • 最新文章
  • 主題分類
    • 人文與社會科學
    • 數理科學
    • 生命科學
  • 專欄總覽
    • 創新研究
    • 社會熱議
    • 人物觀點
  • 轉載授權
  • 關於我們
訂閱電子報
人文與社會科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
數理科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
生命科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
圖|研之有物(歷史照片|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解封半世紀前檔案,從多元視角看見不一樣的石門水庫

揭開檔案中的歷史故事

臺北市 2D 噪音地圖 圖|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不容忽視的隱藏公害!噪音地圖帶你看見都市的聲音危機

看見都市的噪音危機

我們為什麼要考試?一段被遺忘的清末民初考試史

考試制度背後隱藏哪些驚人內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帶傷前行—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可能」特展 圖|研之有物

與帶傷者同行!走一趟 318 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歷程

勇氣的代價,是受傷的靈魂?

圖|研之有物

語言只是工具?別忘了感知複雜的自己!鄭毓瑜院士談漢字轉型

如果語言只是工具,你怎麼不懂我的心意?

調查團隊在彰化縣埔心鄉二重村路葡萄隧道休閒農場,訪問創辦人黃政行先生。當地自清代、日治時期至戰後分別種植濁水米與椪柑。1950 年代因黃龍病爆發導致柑橘樹大量死亡,村民遂與大學、農改場合作,學習改種葡萄樹,至今夙負盛名。 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深入農村的秘訣!口述歷史帶你走進田庄人生活

拜訪隱藏在民間的「非凡小人物」

臺灣也有水之道?海洋史學家陳國棟帶你潛入記憶中的海洋

尋找臺灣的水之道

想像 30 年後的生活!臺灣的淨零轉型之路該怎麼走?

什麼是淨零轉型?原來就發生在你我身邊!

想像與 AI 共存的未來,蔡宗翰研究員驚嘆於 AI 的學習能力,只要提供夠好、夠多的資料,幾乎都可以訓練到讓人驚訝的地步! 圖|研之有物

文科人看過來!如何讓 AI 成為你的助力?專訪「AI 界李白」蔡宗翰

給文科人的 AI 指南

1995 年,吳介民(右一)跟黎安友(右四)訪問四川巴中深山村落,與村民合照。吳介民回憶,前往村落的途中,車子一路盤旋山路,一邊是山壁、一邊是山崖,一行人歷經夜半迷路、拋錨,驚險萬分。圖│吳介民

「一條魚半身酥脆、半身活著,你吃不吃?」吳介民的中國田野札記

民工家中吞下五顆雞蛋,幹部款待special野味,還得應付「搞台獨」的逼問!

嗜中性白血球,就像住在我們體內的機動戰士。圖│研之有物

從登革熱到禽流感,調控「免疫反應」的樞紐:CLEC5A

CLEC5A 受器不僅會與過往最受重視 TLR-2 受器協同作用,而且是對抗病毒、細菌感染時更為重要的角色。

« 頁面1 頁面2 頁面3 »
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

© COPYRIGHT 2017-2025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research.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