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ogo
研之有物│串聯您與中央研究院的橋梁
中央研究院在做什麼?研究為何重要?台灣有哪些高階技術?在論文之外,《研之有物》帶你前往數理、生命、人文三大領域,透過真實的研究案例、研究員生活,永保好奇心探索世界。
  • 首頁
  • 新奇發現
  • 跨界合作
  • 人物訪談
  • 關於我們
  • Facebook
  • Instagram
 
  • 首頁
  • 新奇發現
  • 跨界合作
  • 人物訪談
  • 關於我們
  • Facebook
  • Instagram
You are here:
  1. Home
  2. Category "人物訪談"

人物訪談

臺灣癌症登月計畫團隊參與領袖會議,陳玉如與當時的美國副總統拜登合影。圖│陳玉如

「全球第一次完整剖析東亞肺癌成因!」陳玉如與臺美癌症登月計畫

研究題目選到死亡之組?拜登來信當詐騙?陳玉如的不設限人生,開演!

雇用相對低廉的外籍看護,是義大利目前普遍流行的照護選擇。如同目前台灣多以「移工」取代外勞、瑪麗亞稱呼,近年義大利也逐漸改稱 family assistant,不再用有汙名意涵的 Badanti。圖│ iStock

像極了義大利!生得少,活得長,我們的老年誰來顧?

壽命高齡化,人人都將老起來"等",老齡照護拉警報~

密碼學也要超前布署!美國後量子密碼標準競賽,臺灣學者晉級決賽

全球量子密碼規格武林大會,中研院團隊殺進決賽,一起來集氣!

AI 當法官,會是正義女神的化身嗎?專訪李建良

是非有曲直,公道自在 AI 心?!

「我希望把國際關係理論與我們國家的處境,聯繫起來。」吳玉山提起研究關懷,除了補足傳統理論的不足,更重要仍來自強烈的現實焦慮。他直言,國際關係是「生死存亡」,需要更多研究能量投入,才能從宏觀視角為國家的下一步累積知識基礎。攝影│林洵安

「我的初心很簡單:台灣要怎麼活下去?」專訪吳玉山院士

你的初心是什麼?如何守護內心研究熱情的火種?人人都該學!

余淑美,中央研究院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以研究水稻基因而聞名,在學界素有「水稻教母」之譽。圖│余淑美

「努力時,不要想自己是女性!」水稻教母余淑美

稻田裡的先知,水稻基改大神來囉!

「如果抗爭不會贏,為何還要上街頭?」太陽花、雨傘、反送中運動

這三場翻轉歷史的抗爭如何出現?如何分歧?看社會學家的街頭運動分析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薛雁冰助研究員,手上拿著線蟲娃娃,身旁一盒盒培養皿住著線蟲捕捉菌(一種真菌)。圖│研之有物

開拓新領域的勇氣!破解真菌與線蟲傳說對決的薛雁冰

生物學研究也要「Into the unknown」,原創性才是王道!

媒體傳播,也可能強化社會的恐懼。十九世紀霍亂蔓延,延燒速度更快的是報紙、廣播,搶在疾病到來前,媒體對染病者的敘事想像,造成大西洋東西兩岸的集體恐慌。圖中引發驚聲尖叫的骷髏,描繪的便是大眾心中的霍亂病人。圖片來源│Henry Heath,welcome collection

摸不透的疫病,該如何迎戰?瘟疫史教我們的事

六七百年前,瘟疫從義大利蔓延歐洲;要不要強力隔離,英國say NO。這些神秘的既視感是因為…..

過往中共的外宣充滿黨國色彩,但他們注意到西方「公共外交」的成功,開始學習這種非官方的軟性交流模式,再植入政治意圖。同時,高薪聘請國外傳媒人才,改用西方能接受的語言包裝,進行一系列大外宣。圖片來源│Wiki

辨清敵我、傳達暗碼──中國「空氣式語言」如何洗白吹哨者危機?

一種「紅色美學」,一套飄渺的「空氣式語言」,卻是傳送中國「好聲音」的暗碼~

12345…
6
7›
自動載入下一篇中...
連結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