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一般人其實對雲有很嚴重的誤解。看到一朵雲在飄,我們很容易誤以為一朵雲就像一棵樹、一顆蘋果,是「一樣東西」。
一朵雲其實不是真的「一樣東西」,只是彼此關係很淺的一團水珠的集合。
一朵雲飄過來的過程中,裡面的水珠有的在長大,有的則在蒸發。飄過來之後,其實水珠已經全部換掉了。即使雲的形狀看起來沒有變,但是雲的實際材料早就已經變化非常大。
我們經常說,颱風從海上過來,「在臺灣登陸」。說起來似乎是某樣東西從太平洋移動到臺灣,但事實上只是把這個「運動」傳過來。颱風抵達臺灣的時候,它的空氣已經不同於原來生成時的那團空氣,而是「氣流的運動」傳到了臺灣。
好比往池塘丟一塊石頭,水波跑出去了,但是水面上的小樹枝並不會隨著水波往外跑,只會上下動。颱風就像波動一樣,波動的形狀跑出去了,但是水氣的材料留在原地。
如果地球上沒有雲,會怎麼樣?
一般用氣候模式來推估未來氣候的變化,裡面有個很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在於「雲」。事實上,人類對雲的了解很不足。一朵雲可以支撐多久?什麼地方可以產生雲?這些問題很難回答,卻有重大的影響。
假設地球上沒有雲,會發生什麼事嗎?首先,雲的來源主要就是水蒸氣。
如果把地球上的水蒸氣都拿掉,那地球上的平均溫度會比零度還要低。
地球誕生早期,氣體被埋在地下,經過火山活動釋放出來,其中很重要的物質就是水蒸氣,使地球溫暖到平均攝氏十五度。有了水蒸氣,上空溫度夠冷,就可以凝結產生雲。
如果地球上雲太多,會怎麼樣?
如果從外太空看地球,會看到雲是最白的部分,可以把陽光反射回去。地球上如果雲很多,「反照率」就很強,地面上受到的太陽輻射就少,就會變得比較冷。
金星之所以那麼亮,原因除了離地球很近之外,也因為整個星球被一層雲包住,反照率強,陽光照射時就看起來亮晶晶。金星上的雲是硫酸,顏色沒有那麼白,而地球上的雲是白色的,反照率更強。假使地球上的雲非常濃厚,地表就會來到寒冬。
為什麼要了解雲的個別粒子運動?
雲對氣候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我們需要知道,雲可以在什麼地方產生?一旦產生可以撐多久?什麼樣的雲可以撐久一點?
雲裡面的小粒子,有小水珠、大雨滴,還有許多冰晶。就算是夏天,很多雲裡面也是冰晶,因為在兩、三千公尺的高度,氣溫可能就是攝氏零度以下。
冰晶的運動與雲的物理有什麼關係呢?冰晶在往下掉的時候,如果掉得很快,蒸發量就會比較大。就像是夏天很熱,沒有風的時候散熱很慢,但是開個電風扇就會覺得涼快,因為對流作用把熱帶走。一旦蒸發量大,就會吸收掉比較多周圍空氣的能量,使得那塊空氣變冷。在同樣氣壓條件下,冷空氣會下沉,而下沉氣流則會使雲散掉。
這些複雜的運動過程,我們團隊用精密的流體力學,算得非常清楚,可供模擬雲的生成與流動。
風暴上面真的沒有雲嗎?
從前氣象學家認為,風暴的頂端就是雲所能達到的最高界線,往上就是平流層,非常乾燥。一般長程飛機就是飛在平流層底部,你會發覺那裡一望無際幾乎沒有雲,因為幾乎沒有水蒸氣。
但是,後來由人造衛星發現,風暴頂端之上,竟然還有一些雲。有雲就代表有水蒸氣,那水蒸氣從哪裡來呢?
我們研究風暴模型,利用電腦解大量的方程式,得到了一個可能的結果:經由「碎波」的現象,水蒸氣可以上升到平流層,並且跟風暴有關係。在對流層頂端,因為對流很強,會產生重力波。若只是一般的波動,水蒸氣上不去平流層。但是如果像在海邊突然翻過來的「碎浪」一樣,產生「碎波」,那就可以把物質傳到平流層。
在風暴中,碎波會將水蒸氣往上送到平流層,這個現象有什麼意義呢?
平流層上如果有水蒸氣的話,或者有雲的話,它會使地面的暖化更嚴重。
這是因為平流層的水蒸氣,溫度非常低,特別容易吸收地面上傳過來的紅外線。
過去談全球暖化,主要談「二氧化碳」,沒有考慮到平流層上「水蒸氣」的問題。而最近研究發現,平流層上的水蒸氣有時多、有時少。我們認為,這些水蒸氣很可能是從風暴,經過碎波現象傳送上來。
假如地球上變暖的現象會影響風暴的活動,往上傳送的水蒸氣有時多、有時少。多的時候紅外線不容易傳出去,地面上變暖;少的時候熱比較容易散發出去,就會變得比較冷。
雲和空氣污染有什麼關係呢?
雲要凝結,需要有小的汙染物,也就是所謂「凝結核」。如果空氣真的是非常乾淨,乾淨到一點塵埃都沒有,我們的空氣當中根本不會有雲,每天都是藍天。
我小時候臺灣的天空很藍,現在很少那麼藍,就算是藍天也是有點灰白,那就代表空氣中有很多小粒子,吸收了水氣。尤其是臺灣這麼潮濕,很容易就吸收很多水氣,造成很薄的雲,罩在天空中。
如果塵埃太多,造成很多稀薄的雲,非常多但是分散掉了,水滴很小而不下雨,你就不會把它叫「雲」,而是叫「霾」。
現在臺灣空氣污染嚴重,除了本地污染以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東南亞的污染,尤其在春天,臺灣是這三種空污來源的會合地區。但是,臺灣的空氣污染觀測相當不夠,過去都只是在地面測量。有鑒於空污觀測的不足,我們最近與德國布萊梅大學 (University of Bremen) 合作,推動「臺灣大氣化學轉化與污染傳輸」(Pro-ACT3)計畫。
合作的德國團隊在 2018 年 3 月開了 G550 高空研究飛機到臺南,進行一個月的觀測,探測臺灣地區、東海及南海上空多種空氣污染物的物理化學性質。這項研究將了解臺灣空氣污染物的傳輸與轉化機制,從中找出未來防制境外空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