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植物學課本,就像回到家啊!」發現葉綠體蛋白質橋樑的李秀敏
「光合作用不能沒有這座橋!」蛋白質進得去,養分做得出來,植物發大才~
「光合作用不能沒有這座橋!」蛋白質進得去,養分做得出來,植物發大才~
竹子都是君子?邱志郁團隊研究,顛覆你對「竹林」的認識…
植物怎麼利用硝酸鹽長大?就靠體內這些快樂小夥伴…
鍾國芳回憶團隊的研究過程:「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採集樣本、聯絡各地的標本館,某些治安不佳的田野甚至讓我們擔心自身安全…」
「有效的抗癌化合物,不是家中煮一煮就會跑出來、或吃了就有效用」徐麗芬強調,即使現有許多研究成果通過小鼠試驗,尚無法確定會全然反應療效於人體。
當今農業發展的流行語是 “designer crop”,不只是臺灣,全世界都在做。隨著極端氣候,全世界約 10% 農損是淹水造成。了解農作物的抗淹水機制,並發展育種,是眼前急迫的研究。
「泰北金三角」地區的雲南人,家人過世時是燒紙作的「假護照」,讓逝者可以拿著護照到處移動。為什麼會有這個文化現象?中研院黃樹民分享田野調查看見的故事。
中研院不只有研究員,這裡同時住著許多野生生物:鳥類、昆蟲和植物們!邀請你來看看牠們~
現代科學家在研究草藥的過程,也發揮「神農嚐百草」的精神,只是比較幸運,有很多工具與更先進的設備
DSY2 蛋白質參與生殖過程中減數分裂的「染色體互換」,讓基因有機會透過「天然洗牌」的方式,使玉米的下一代有更多變異,有機會長得更好、更能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