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伊能嘉矩的踏查之旅!探索臺灣人類學研究的開端(上)

「臺灣通」伊能嘉矩的故事

歷史學者楊雲萍形容: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每當讀到臺灣史,就會浮現「伊能嘉矩」這號人物,這位日本人類學家為何會成為臺灣研究的先驅?他又產出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一起跟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陳偉智助研究員,重回 19 世紀末的臺日社會,探索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的故事。
2025 年大阪世界博覽會「臺灣 TECH WORLD 館」以群山為意象,象徵臺灣的多元文化與豐富自然生態。125 年前首次在世博會亮相的臺灣,又是以什麼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呢? 圖|TECH WORLD Expo 2025
2025 年大阪世界博覽會「臺灣 TECH WORLD 館」以群山為意象,象徵臺灣的多元文化與豐富自然生態。125 年前首次在世博會亮相的臺灣,又是以什麼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呢?
圖|TECH WORLD Expo 2025

2025 年世界博覽會於大阪人工島夢洲盛大舉行,展覽主題為「生命閃耀未來社會的設計」。臺灣也沒有缺席,精心打造「TECH WORLD 館」,透過智慧科技與數位應用,向世界發出共創美好未來生活的邀請。

回顧臺灣首次在世博會亮相,是在 1900 年的巴黎世博會,當時還是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又是如何向世界介紹臺灣呢?

在展示臺灣之前,勢必得對臺灣有全面性地認識,這就得靠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了。談到最初以社會科學方法研究臺灣的學者,就不能不提人類學家「伊能嘉矩」。

伊能嘉矩在 1895 年抵臺,開啟對臺灣原住民族及漢人社會文化的系統性調查。1900 年巴黎世博會舉行時,他也協助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授坪井正五郎,準備日本人類學的參展品。

今年正好是他逝世 100 週年,就讓我們走進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認識這位享有「臺灣通」稱號的臺灣研究先驅。

遇見伊能嘉矩

陳偉智的研究室入口掛著特別的布簾,來自伊能嘉矩的故鄉日本岩手縣遠野市。 圖|研之有物
陳偉智的研究室入口掛著特別的布簾,來自伊能嘉矩的故鄉日本岩手縣遠野市。
圖|研之有物

為了暸解伊能嘉矩的故事,我們拜訪了中研院臺史所陳偉智助研究員。掀開來自伊能家鄉遠野的布簾,走進群書環繞的研究室,陳偉智老師已準備好豐富的文獻,熱情地與我們分享他的伊能嘉矩研究。

陳偉智長期研究殖民地人類學史,在 2014 年出版了《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對於伊能嘉矩的活躍年代與研究成果進行詳細分析。

2018 年臺大建校 90 週年之際,他更與人類學系胡家瑜教授一同策畫了「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特展,讓百年前伊能在田野調查採集的臺灣文物再現世人眼前。

這不禁令我們好奇,是什麼樣的機緣,讓陳偉智如此投入伊能嘉矩的研究?說到這他拿出一盒來自宜蘭的餅乾,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與我們聊起在故鄉宜蘭遇見伊能嘉矩的故事。

陳偉智對伊能嘉矩的著作暸若指掌,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投入研究呢? 圖|研之有物
陳偉智對伊能嘉矩的著作暸若指掌,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投入研究呢?
圖|研之有物

出生宜蘭的陳偉智從小就對歷史學與人類學產生興趣。1980 年代的臺灣社會正興起一波波原住民正名運動、還我土地運動,再加上中學時期閱讀了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的文學作品,讓他很早就找到了未來的前進方向。

考上臺大之後,歷史系雙修人類學系的陳偉智,利用暑期打工的機會進入籌備中的宜蘭縣史館,在整理堆積如山的史料時,首次遇見了 19 世紀末的伊能嘉矩。隨後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接二連三在臺大農經系、法律系、人類學系的圖書館翻到伊能嘉矩的論文與相關資料。

陳偉智眼神掃過桌上琳瑯滿目的伊能嘉矩文獻,面帶微笑地說到:「翻著翻著就翻出了興趣,等到後來看得懂日文,就更加理解伊能建構的知識世界。」

然而,這個從百年前開始建構的「知識世界」卻留下諸多謎團:一名出身日本東北地區的年輕人,為何會選擇來到臺灣異鄉展開研究志業?兼融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標本採集知識的伊能,如何發揮其斜槓本領,開創臺灣研究的里程碑?

為了解開上述謎團,我們跟著陳偉智瀏覽一件件文獻,透過伊能嘉矩的視野,重回 19 世紀末的臺日社會,探索臺灣最初邂逅社會科學研究的時代。

來自傳說國度的青年

河童淵,位於岩手縣遠野市,傳說是河童的棲地。圖|Wikimedia(663highland, CC BY-SA 3.0)
河童淵,位於岩手縣遠野市,傳說是河童的棲地。
圖|Wikimedia(663highland, CC BY-SA 3.0)

1867 年 6 月 11 日,在日本東北遠野(今岩手縣遠野市)一個名叫伊能嘉矩的男嬰誕生。遠野自古就是著名的民間傳說集散地,流傳著河童、天狗、座敷童子等怪談奇事。一般人常會將這些傳說視為寓言故事,但伊能的觀點卻與常人不同。

陳偉智分析:「伊能並不把怪談當作單純的道德訓誡,而是視為民間風俗的社會寫照。」這種對凡事抱持好奇心,會從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性格,牽引著伊能走上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遇的道路。

1886 年,伊能在短暫赴東京遊學後,以公費生資格進入岩手師範學校,兩年後適逢日本憲法頒布,伊能因鼓動學生運動而遭退學。但此挫折並沒有澆熄他的求知熱情,他隨即展開東北歷史名勝的巡訪之旅,並立志前往東京發展。

東京時代的伊能嘉矩(中)與鳥居龍藏(左),兩人組織「人類學講習會」推廣新知。 圖|遠野市立博物館
東京時代的伊能嘉矩(中)與鳥居龍藏(左),兩人組織「人類學講習會」推廣新知。
圖|遠野市立博物館

1889 年,伊能進入東京帝國大學重野安繹(1827-1910)教授開設的成達書院,鑽研漢學與歷史。明治維新後成立的東京帝大是當時最先進的學問研究基地,校內聚集了一群以人類學為研究旨趣的學者們,包括當時還是理學部學生的坪井正五郎(1863-1913),眾人在 1884 年成立了東京人類學會。

1892 年底,留英歸國的坪井正五郎獲任命為東京帝大的人類學教授,開始透過學會推廣西方最新的人類學知識。伊能緊跟著在 1893 年入會,向坪井教授學習當時最夯的「演化主義人類學」以及比較民族誌的研究方法。

甲午戰爭後,1895 年清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東京人類學會的成員們對這個遠在南方的福爾摩沙抱持高度的好奇心。伊能很快發表了渡臺宣言〈陳余赤志,訴於先達君子〉,傳達以「自家之手開拓自家之路徑」的理想。

他認為新領土臺灣有研究的急迫性,人類學研究不僅可以發揮啟發教化的功能,也可以讓日本在知識建構上與西方列強爭鋒。

伊能嘉矩渡臺宣言中譯版 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伊能嘉矩渡臺宣言中譯版
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就這樣,29 歲的熱血青年伊能在 1895 年 11 月 3 日天長節(明治天皇誕生日)這天出發前往臺灣。緊接著在 12 月,與同為東京人類學會成員的博物學家、當時在臺灣總督府擔任殖產局技師的田代安定(1857-1928)一起成立了「臺灣人類學會」,學會的插旗代表一段系統性研究臺灣的旅程正式展開!

踏上臺灣研究之旅

伊能嘉矩在臺灣活動的時間,主要集中在 1895 年底至 1906 年初這十年之間,他最初是以陸軍雇員的身分來臺,隨後轉任臺灣總督府職員,利用閒暇或公職之便展開他的人類學研究計畫。許多研究成果會透過《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發表,將「臺灣印象」一期又一期地輸送回日本學界。

伊能的角色形同臺灣研究的開路先鋒,研究過程勢必遭遇難關。

時逢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各地仍有許多武裝抵抗,總督府的全島調查計畫只能逐區緩慢推展,如同畫地圖般,一塊塊補齊對臺灣各地社會概況的認識。

初來乍到的伊能決定從總督府所在的臺北周遭調查起,他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考察大臺北地區的漢人與平埔族社會文化。直到 1896 年 9 月,才終於獲得首次離開臺北的機會,前往宜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平埔族調查。

今日在臺大人類學系的典藏中,就有一塊伊能當年採集的「噶瑪蘭族木雕屋版」。身為「筆記控」的伊能在命名為《貂山冷水》的調查日記中,記載了這件文物的身世。

他特別提到兩塊木雕版:一塊在辛仔罕社,是修補倉庫的建材;一塊在擺里社,是圍擋豬圈的材料,由釘孔的記錄推測,目前典藏的文物應該是來自辛仔罕社。如今這塊木雕版上的圖騰,已成為噶瑪蘭族尋根正名的歷史路標。2010 年成立的蘭陽博物館也用上頭的人形浮雕作為館徽。

伊能嘉矩 1896 年採集的「噶瑪蘭族木雕屋版」 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伊能嘉矩 1896 年採集的「噶瑪蘭族木雕屋版」
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此外,在今日看來,伊能也以相當「沉浸式」的方式與研究對象互動。他在寄給東京人類學會的通信中提到,劉銘傳(1836-1896)在征伐大嵙崁(今桃園大溪一帶)泰雅族部落時,曾將頭目的子女當成人質。伊能將少年 Ivan、少女 Ai 收為養子女,跟他們學習族語、了解族人的生活方式,也讓他們嘗試接受日本教育。

然而好景不長,少女 Ai 不幸因熱病驟逝,伊能頗受打擊,但身為學者的他能做什麼呢?他選擇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刊登一篇悼文,讓 Ai 的事跡以文字記錄永久流傳。

時間來到 1897 年,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1851-1917)提出了在原住民地區推行「公學校」教育的構想,特別派遣伊能及另一名學務部官員粟野傳之丞,進行全島「蕃人教育設施準備調查」。在同年 5 至 12 月前後共 192 天的環島旅行中,伊能詳細記載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

1897 年的壯遊奠基了伊能嘉矩在臺灣研究史上的成績與地位。

從伊能的田調過程可看出,他可能是個做事嚴謹的 J 人。在進入原住民部落前,會先大量蒐集文獻史料,了解該地的人文歷史。接著拜訪各地的撫墾署,聽取當地的蕃情報告,並在署長的推薦下投宿在頭目或地主家,好就近取得民情資料、觀察部落文化。

翻開伊能的民族誌日記,我們彷彿跟著他一起跋山涉水造訪頭目的家、近距離觀察頭骨架上的頭顱、晚上跟隨族人的飲酒文化共飲、在睡夢中差點被馘首。這些深入田野的紀錄最終整理成報告書《臺灣蕃人事情》,由總督府於 1900 年正式出版。

1904 年 9 月起,伊能嘉矩(中間戴帽持杖者)再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到阿里山視察。10 月 6 日眾人造訪鄒族達邦社,伊能隨後留在部落繼續研究工作。本圖參考真實照片繪製。 圖|研之有物
1904 年 9 月起,伊能嘉矩(中間戴帽持杖者)再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到阿里山視察。10 月 6 日眾人造訪鄒族達邦社,伊能隨後留在部落繼續研究工作。本圖參考真實照片繪製。
圖|研之有物

原住民族分類的誕生

環島歸來的伊能嘉矩,當時重要的研究貢獻在於,他打破了清朝依歸順程度而粗分的生蕃、熟蕃分類,首度以科學方法提出臺灣原住民族分類(4 群 8 族 21 部),並繪製各族群分布地圖,比較個別的體質、語言與文化社會特徵。

伊能嘉矩繪製的〈臺灣蕃族分布假定圖〉 圖|研之有物(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伊能嘉矩繪製的〈臺灣蕃族分布假定圖〉
圖|研之有物(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陳偉智認為,伊能的分類架構為日後的族群再生產,塑造出可以參考的形式。

隨後鳥居龍藏(1870-1953)、森丑之助(1877-1926)等學者也提出不同的分類。直到 1935 年,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的移川子之藏(1884-1947)、宮本延人(1901-1987)、馬淵東一(1909-1988)等人出版了《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藉由部落口傳記憶建構了各族的系譜,並從中建立了新的族群分類。

移川等人從排灣族分出魯凱族、卑南族,再加上總督府警務局在 1912 年後認定的 7 族,逐漸將 9 族確定下來。該分類被 1949 年成立的臺大考古人類學系沿用,成為戰後 1954 至 90 年代內政部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群。

早期的原住民 9 族是指: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2001 至 2014 年陸續新增: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共計 16 個官方認定族群。 圖|中華民國原住民知識經濟發展協會
早期的原住民 9 族是指: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2001 至 2014 年陸續新增: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共計 16 個官方認定族群。
圖|中華民國原住民知識經濟發展協會

此外,為了讓人們更容易理解他的研究,伊能也發揮創意,在 1898 年 4 月的蕃情研究會中,特別展示了自製的〈臺灣島蕃族〉圖組,來科普他的原住民族分類研究。

他從珍藏的寫真帖中,挑選了 9 張不同族群的人物相片,將它們裁切、拼貼、後製成一張圖組。這樣的畫面構成源自人類學民族誌的人種標準類型,試圖呈現不同族群的體質與物質文化特徵,以及同一地理空間內彼此的關聯性。

這張圖組也成為 1900 年巴黎世博會展品〈臺灣蕃人肖像圖〉的靈感來源。浮世繪畫師以圖組為基礎,強調人物的體質特徵、文化特質,調整服飾與配件,最終完成了一張浮世繪風格的原住民族畫像。

當時的歐洲正流行東洋風,日本館的展覽大受好評,雖然不太清楚〈臺灣蕃人肖像圖〉的展出評價,可是在列強雲集的博覽會中,這幅畫凸顯了日本對殖民地族群的充分認識,成為展示殖民統治成果的代表作。

臺灣島蕃族圖組(左)、臺灣蕃人肖像圖(右) 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臺灣島蕃族圖組(左)、臺灣蕃人肖像圖(右)
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在臺灣工作十年後,1906 年,伊能帶著在臺灣蒐集的文物與史料,返回故鄉遠野。除了在 1907、1909 與 1912 年曾短暫來臺,他多數時間都待在遠野,不但在自宅成立了一間展示臺灣研究資料與標本的私人博物館「臺灣館」,晚年更參與了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從事臺灣歷史編纂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

1925 年 9 月 30 日,伊能嘉矩因瘧疾復發不幸病逝,享年 58 歲。他留下的臺灣全史遺稿,由門生故舊接力整理,最終在 1928 年出版了《臺灣文化志》巨作。全書橫跨荷蘭時期、鄭氏王朝、清領時期至日治初期,綜合呈現了伊能 30 年來的實地踏查研究成果。

伊能嘉矩的影響力並沒有隨著他的離世而結束,畢生採集的原住民文物,田野調查留下的照片與手稿,以及十多本臺灣相關著作,又如何帶起新一波的臺灣研究與歷史反思呢?(待續)

圖|研之有物
圖|研之有物
2025-04-23

採訪撰文|郭正平
責任編輯|田偲妤
美術設計|蔡宛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