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中研院研之有物logo_new
中央研究院
  • 首頁
  • 最新文章
  • 主題分類
    • 人文與社會科學
    • 數理科學
    • 生命科學
  • 專欄總覽
    • 創新研究
    • 社會熱議
    • 人物觀點
  • 轉載授權
  • 關於我們
選單
  • 首頁
  • 最新文章
  • 主題分類
    • 人文與社會科學
    • 數理科學
    • 生命科學
  • 專欄總覽
    • 創新研究
    • 社會熱議
    • 人物觀點
  • 轉載授權
  • 關於我們
訂閱電子報
人文與社會科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
數理科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
生命科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曾國祥研究員 圖|研之有物

如何讓生命更有意義?我在政治哲學找到答案──專訪曾國祥

使命與魅力兼具!星光閃耀的政治哲學

臺灣有可能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三日的國家嗎? 圖|iStock

週休三日揭露勞動困境,體檢臺灣工時、薪資與勞動力狀況

臺灣可能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三日的國家嗎?

陳貴賢認為,張昭鼎是一個跨越族群與階級的行動家。 圖|研之有物

追憶張昭鼎:籌建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重鎮的開拓者—專訪陳貴賢

地瓜落土,才會生湠。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所長程淮榮,大學就讀醫學系,原本想當外科醫師,又意外轉為神經科學家,只要一談起神經科學就眉飛色舞,對神經科學的熱愛完全溢於言表。 圖|研之有物

熱愛一件事就是 24 小時都會想到它—專訪程淮榮

Eureka Moment!

陳律佑想繼續從事與大眾有關,同時也「有溫度」的研究。 圖|研之有物

「我想讓研究更有溫度!」從端粒到兒童罕病基因庫 —專訪陳律佑

研究工作不是特權而是責任

「我們只想活得像個人!」洞悉難民故事的刻板標籤與人權弔詭

聽見藏在難民故事背後的吶喊

丁肇中院士於 2013 年 5 月講述 AMS 首次研究成果。 圖|NASA

從 J 粒子到宇宙射線:丁肇中的實驗物理之旅

用實驗物理探索宇宙的未解之謎

圖|研之有物

語言只是工具?別忘了感知複雜的自己!鄭毓瑜院士談漢字轉型

如果語言只是工具,你怎麼不懂我的心意?

劉扶東院士談論半乳糖凝集素 圖|研之有物

意外之中開創新領域:半乳糖凝集素與劉扶東

半乳糖凝集素是細胞內免疫反應的小幫手

臺灣也有水之道?海洋史學家陳國棟帶你潛入記憶中的海洋

尋找臺灣的水之道

想像 30 年後的生活!臺灣的淨零轉型之路該怎麼走?

什麼是淨零轉型?原來就發生在你我身邊!

用數學看見微觀的生物演變!分子演化 50 年的活歷史—李文雄專訪

見微知著的分子演化!

« 頁面1 頁面2 頁面3 頁面4 ... 頁面11 »
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

© COPYRIGHT 2017-2025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research.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