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台灣有哪些生物嗎?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重要性

若想保育、研究生物,建構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是最重要的基礎。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博士,與生物分類學家、學術單位、技術團隊聯手建構資料庫 ,將台灣各界學者努力累積的生物多樣性資訊,開放成全民共享的知識。

30年長大一個人類,卻滅絕很多物種

30年長大一個人類,卻滅絕很多物種 - TaiBIF
「我們目前的自然環境就像一本被風吹得扉頁四散的書,我們能夠搶救的頁數愈多,未來演化之神的巧手在改寫大自然的傳奇時,才會有更多的材料可以運用。」──《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圖片來源|iStock

現代人生活在都市叢林中,以鋼鐵、水泥、塑膠包覆生活,離自然太遙遠。只有當人們注意到自然的存在,才有可能產生情感,進而興起愛護的念頭。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人類,眼前一棵樹被砍倒,傷心程度可能少於手機摔到地上、螢幕碎裂。

台灣生物消失的速度有多快?以魚類來舉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迄今研究魚類 30 餘年,他與研究團隊目睹 30 年來台灣的北海岸魚種從 120 種銳減至 30 種。30 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而言, 30 年就絕子絕孫。

如果沒有過去這個物種的資料可以比對,怎麼會知道現在牠受了什麼影響、發生什麼變化。

「無論是生態保育,或是研究生物,建構資料庫是最重要的基礎。」邵廣昭雖已退休,眼中仍閃耀保護生態的熱忱。科技部(原國科會)、農委會與中研院多年來支助台灣生物分類學家進行各類生物分類整理,累積相當多成果與資料,邵廣昭、端木茂甯、王豫煌與眾多願意貢獻心力的學者、技術團隊、相關單位聯手,整合這些成果與資料,建置成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讓需要的研究人員、學生、社會大眾都能共享運用,依照學名、地區、標本等線索,找到想探究的台灣生物。

整合各種生物資料,幫助各種研究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置、整合、與國際接軌的架構資料來源|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 圖說美化|張語辰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置、整合、與國際接軌的架構
資料來源|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     圖說美化|張語辰

一種生物偶爾會發生存在不同學名的情況,「同種異名」是整合資料庫最困難的一步,也是最需要釐清的第一步。邵廣昭成立,目前由端木茂甯帶領的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便是為了已特化為專業的生物多樣性資訊整合重任而存在。由此中心規劃的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大架構中,從唯一有效學名的 TaiBNET 物種名錄出發,發展具備不同資料的網站,藉以協助不同需求的生物研究。其中, TaiBIF 整合觀測與標本資料、紀錄物種的生態分布,TaiEOL 具有圖文並茂的物種解說,而 TaiBOL 保存遺傳標本與生命條碼供生物分類學家鑑定物種。

認識台灣生物:以 TaiBIF 為例

TaiBIF 首頁規劃不同區塊,幫助找到需要的台灣生物資料。 資料來源|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
TaiBIF 首頁規劃不同區塊,幫助找到需要的台灣生物資料
資料來源|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

進入 TaiBIF 首頁後,直接在搜尋框輸入想查詢的物種關鍵字並選擇「物種搜尋」,即可搜出資料庫中的物種檔案,若想查詢更多相關資訊,可選擇「全站搜尋」。若點選「物種名錄」區塊,可依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樹,有系統地搜查。

TaiBIF 公開分享的生物資訊,有賴台灣各機構願意共享收藏的觀測與標本資料。想知道哪些機構提供哪些資料,可從「館藏與觀測資料」區塊查詢。進入「分布區域」區塊,在欄位中選擇想查詢的地理位置,就能看見該地區曾出現的生物資料,包含現身地點、標本照片等。

TaiBIF 主題物種介紹。 資料來源|TaiBIF
TaiBIF 主題物種介紹
資料來源|TaiBIF

現代人在生活中常見到「特有種」、「瀕臨絕種」這些名詞,但所指哪些生物卻一知半解。 TaiBIF 的「主題物種」專區,以分類引導認識不同生物。哪些物種急需保護、哪些物種為外來入侵者要注意、哪些保育物種不能當做寵物,在此一目了然。

資料庫未來目標:期待更多單位不藏私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使用概況:以 TaiBIF 為例。 資料來源|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   圖說美化|張語辰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使用概況:以 TaiBIF 為例
資料來源|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     圖說美化|張語辰

觀測生物、採集標本、校對物種名錄、建置資料庫,是個不廣為人知、辛苦付出大量時間的工作,就像默默檢查錯字的校閱人員、默默檢查鐵軌安全的工程人員,全心全力完成該領域最基礎的工作,以支持整個產業環境發展。

被問到為什麼要投入這個工作,TaiBIF 技術人員麥舘碩笑說:「為了生活」,背後原因其實是認為建構完整明確的生物分類系統和資料庫,是個很重要的任務,但台灣在這部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所以義無反顧跳進來。

科學的目標,並不是科學本身,而是跟藝術一樣──只有被人看見的時候才是藝術,知識也必須透過分享,才能被成就。Science is not a goal in itself. Just as art is only art once it is seen, knowledge only becomes knowledge once it is shared.── Sander Dekker (荷蘭教科文部次長)

近年「開放資料」、「分享經濟」風潮逐漸成熟,邵廣昭與資料庫團隊希望有更多單位願意開放擁有的生物觀測與標本資料等等,共同擴充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完整性。也許有一位小朋友,在 TaiBIF 認識了瀕危的赤蠵龜,主動停止使用塑膠吸管。或有一件環境監測計畫,透過生物資料庫看見該區域物種今昔的變化,發現應該調整開發該區域的工程做法,以避免危害生態。這些都是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最重要的目標與存在意義。

2017-04-10

執行編輯|林婷嫻
美術編輯|張語辰

延伸閱讀

訂閱電子報

立即訂閱研之有物電子報,一起探索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