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ogo
研之有物│串聯您與中央研究院的橋梁
中央研究院在做什麼?研究為何重要?台灣有哪些高階技術?在論文之外,《研之有物》帶你前往數理、生命、人文三大領域,透過真實的研究案例、研究員生活,永保好奇心探索世界。
  • 首頁
  • 新奇發現
  • 跨界合作
  • 人物訪談
  • 關於我們
  • Facebook
  • Instagram
 
  • 首頁
  • 新奇發現
  • 跨界合作
  • 人物訪談
  • 關於我們
  • Facebook
  • Instagram
You are here:
  1. Home
  2. Entries tagged with "人物訪談"

人物訪談

路殺社兩大幕後推手:路殺社社長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研究員林德恩 (右),以及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莊庭瑞 (左),在充滿野生氣息的南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回顧路殺社成立、茁壯的過程。攝影│林洵安

公民科學萬人齊發!路殺社的成功心法

【社團管理大大必看】路殺社如何吸引 1.7 萬社員全台趴趴走護生態?幕後大Boss現身說法囉~

何豔新從小跟著外婆學女書。外婆唱一首,她跟著唱,唱完外婆便把字寫在她的手心,讓她到屋外拿枝條在地上練習。大躍進時,因糧食不足,外婆遭媳婦虐待,一度自殺;獲救後以 85 歲高齡改嫁,翌年淒涼辭世。為告慰外婆,何豔新寫下四本女書陪葬,將女書「還」給外婆,從此封筆。攝影│周震

「她是幾近失傳的女書傳人,為什麼不肯告訴我?」專訪人類學家劉斐玟

人類學家的田野挑戰,滿床跳蚤、茅坑無門、結拜姊妹是女書傳人卻不肯告訴你……

王忠信副研究員與他的千軍萬「螞」。攝影│林洵安

「我在中研院養螞蟻」王忠信與他的紅火蟻大軍

中研院的千軍萬「螞」!(覺得癢)

葉綠體有外膜和內膜,就像內外兩道城牆,中間隔了膜間隙,就像城牆之間的護城河。過去科學家已經找到蛋白質進入的外膜與內膜的轉運蛋白(內外城門),並推測兩道城門應該有一座橋連接,讓蛋白質能順利跨越膜間隙(護城河)。李秀敏團隊的貢獻就是找到這座讓橋:TIC236!圖片來源│中研院秘書處

「打開植物學課本,就像回到家啊!」發現葉綠體蛋白質橋樑的李秀敏

「光合作用不能沒有這座橋!」蛋白質進得去,養分做得出來,植物發大才~

我們有亂講話的自由嗎?從誹謗談言論自由的邊界與展望

言論自由,其中一條紅線是「妨害名譽」…

喝酒臉紅易罹癌?小時候家裡窮會胖?統計學家黃彥棕來解答

原來中間發生這麼回事(搓下巴)

唐宋以後,開始盛行「垂足坐」。圖片來源│左圖:宋人宮沼納涼圖(局部),取自國立故宮博物院;右圖:清姚文瀚摹宋人文會圖(局部),取自國立故宮博物院

文化,其實就住在你的身體裡:從坐姿與品茶談起

怎麼坐?怎麼喝茶?透露了感官的習癖…

刀下留情的刺客──聶隱娘的未解之謎

生活於唐代,天地愈遼闊,內心愈感孤獨…

從 2017 年 10 月開始,一連串以 #MeToo 為標語來譴責、揭發性騷擾與性侵犯的發文運動,在社群媒體快速擴散。隔月,英國國防大臣與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新聞部主任甚至因為性騷擾醜聞離職。大量出現的訊息,持續揭露世界各國職場中隱忍的性騷擾事件。示意圖來源│iStock

是誰放走了大野狼?張晉芬的性騷擾調查帶你一窺究竟

職場色狼的「權力金鐘罩」…

薛雁冰實驗室的團隊成員。 攝影│張語辰

實驗室裡的「傳說對決」觀察家 薛雁冰

線蟲 VS 真菌的戰鬥防禦力分析

123456›
自動載入下一篇中...
連結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