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的近代史──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特展

為什麼需要「口述歷史」

中研院近史所的創所所長郭廷以先生認為,口述歷史的材料可與其他史料互相對照,解決歷史問題,因此在民國 48 年積極推動口述歷史。近年來,近史所口述歷史的題材逐漸多元,例如官方檔案中較少婦女史的資料,而口述歷史就可彌補傳統史料的不足。

口述歷史推動者──郭廷以先生

最近走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檔案館,你會發現大廳內有一個人形立牌。看板主角的神情莊重、帶點笑意,他就是著名的近代史學者郭廷以先生(1904-1975)。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的當期特展,以「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為主題,將嚴肅的史學與大眾拉近。圖│研之有物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的當期特展,以「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為主題,將嚴肅的史學與大眾拉近。
圖│研之有物

說到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你也許會問:檔案是從哪裡來的?這就要從郭廷以先生說起了。郭廷以的史學研究,非常重視以史料為憑據,因而致力於檔案的收集與彙編。民國 44 年近史所籌備處成立時,郭廷以陸續從政府部門取得大批的檔案,包括外交檔案、經濟檔案等。

除了官方檔案之外,郭廷以先生還積極推動另一種史料的採集,就是「口述歷史」。

民國 48 年,近史所籌備處開啟口述歷史的計畫,成為全國第一個從事嚴謹口述歷史的機構。郭廷以找了沈雲龍來領導計畫,籌組工作團隊。隔年,近史所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得到一筆經費來推動口述歷史。

民國 48 年,中研院近史所籌備處展開「口述歷史」計畫,這是當時的「民國史訪問計劃大綱」文件。圖│研之有物
民國 48 年,中研院近史所籌備處展開「口述歷史」計畫,這是當時的「民國史訪問計劃大綱」文件。
圖│研之有物

張朋園、陳三井、陳存恭等著名學者,當年都是郭廷以先生麾下的生力軍,從事口述歷史的工作。郭先生亦身體力行,不僅數次親自主訪,且在民國 53 年親自接受訪問,訪談內容集結成《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一書。

提著二、三十公斤重的錄音機去訪談

這本書中,郭廷以先生的門生故舊,回憶著從前口述歷史工作的艱辛。圖│研之有物
這本書中,郭廷以先生的門生故舊,回憶著從前口述歷史工作的艱辛。
圖│研之有物

在《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書中,張朋園先生回憶,從前要提著二、三十公斤重的大錄音機出去訪談,重得要命。陳三井先生亦回顧當年的工作歷程:

那時候做口述歷史訪談非常辛苦,每次出去訪談都得提著一台盤式大錄音機,而郭先生通常都是禮拜六下午才有空,所以那段期間每到星期六吃過中飯後,我就提著錄音機從研究院出發,有時候搭推煤的台車,有時坐三輪車,再到南港轉公路局的車去郭先生在和平東路的公館。(註一)

早期口述歷史的訪問對象,以黨、政、軍的重要人物為主。近史所欲透過這些人物的訪談收集史料,但有時卻吃到了閉門羹。在《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曾在近史所工作的賈廷詩教授,談到邀訪白崇禧、何應欽這兩位陸軍一級上將的故事。

賈廷詩認識白崇禧將軍的兒子,也就是著名作家白先勇,因此到他們家中吃過幾次飯。賈廷詩在飯局中探問往事,不斷找機會說服白崇禧將軍接受訪問,先是遭到多次婉拒,最後白崇禧將軍終於答應,進行了兩年多的訪問。至於邀訪何應欽將軍,賈廷詩則利用在沅陵街買水果的時機遊說他,然而終究沒有得到允諾。

在民國 50 年代,即使邀訪成功,受訪者也常忌諱政治問題,避談很多事情,以免惹禍上身。如訪問海軍上將沈鴻烈將軍時,只得到非常表面的資訊,受訪者又在改稿時過濾許多資料,使得訪問的價值不足,最終訪問紀錄並無出版。

訪問對象:從黨政軍擴及至大眾

郭廷以先生領導近史所的時期,在艱辛的歷程中,完成了數十人的訪問。後來郭廷以先生離開中研院近史所,美國福特基金的經費補助亦停止,口述歷史工作一度中斷。直到民國 73 年,呂實強先生擔任所長時,恢復口述歷史的經費,並成立口述史組。

近年來,隨著史學研究取向的轉變,口述史組的訪問對象也逐漸多元。

早期的訪問對象以黨、政、軍為主,近期則有婦女、宗教、醫療、企業等相關人物的訪問。

至今,近史所已經訪問過上千人,出版品超過一百種。本次特展當中,特別從《口述歷史叢書》當中挑選出八本,展出書中的照片與內容簡介。這八本口述歷史書籍的訪問對象背景多元,包括外交、宗教、軍人、學者、女警等,讀者可體會到訪問對象的多樣性。

不同的口述歷史書籍,可以看見不同身分、不同年代的生活。圖│研之有物
不同的口述歷史書籍,可以看見不同身分、不同年代的生活。
圖│研之有物

最近新出版的幾本口述歷史書籍,訪問對象也相當多元:《臺灣蛋白質化學研究的先行者──羅銅壁院士一生回顧》,屬於院士回憶錄系列;《外交生涯一甲子:陳雄飛先生訪問紀錄》,訪問對象陳雄飛先生是前外交官;《蔣經國先生侍從與僚屬訪問紀錄》,則是屬於較大型的口述歷史計畫成果,有三十幾位受訪者。

口述歷史,就是活生生的故事

口述歷史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也是收集資料的方法。它保存和解釋有關人、社區、過去事件參與者的回憶與聲音。(註二)

口述歷史透過人物訪談來收集資料,並利用錄音技術保存資料。這種保存資料的途徑,經常能夠為弱勢者發聲。

比起一般的學術書籍,口述歷史的書較不艱澀,社會大眾通常也比較有興趣閱讀,因此是中研院近史所與社會大眾溝通的一項管道。口述歷史組的工作人員說,曾經有來自花蓮的讀者,特別寫明信片到近史所索取書單,因為看這些書可當作消遣。

若想親眼看看口述歷史的史料,歡迎參觀「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特展。這次特別展出郭廷以先生相關檔案,並搭配展板,介紹郭廷以先生的生平、近史所口述歷史的發展、口述歷史研究成果。

若想親眼看看口述歷史的史料,邀請你找個時間來走走,讓歷史中的前輩們,和你分享口述歷史工作的辛苦與堅持。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若想親眼看看口述歷史的史料,邀請你找個時間來走走,讓歷史中的前輩們,和你分享口述歷史工作的辛苦與堅持。
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7-08-21

採訪撰文|歐柏昇
美術設計|張語辰

延伸閱讀
  • 中研院近史所口述歷史組
  •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
  • 註一.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紀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4。
  • 註二.許雪姬、翁誌聰主編,《口述歷史實務手冊》(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協會,2013),頁4。
  • 張朋園等訪問,陳三井等紀錄,《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7。

訂閱電子報

立即訂閱研之有物電子報,一起探索這世界